讲我们的话:华语世界里的三种乡音

鉴于各汉语分支间互通性较低(彼此独立),本组将采用汉语族视角对待中国方言,认为汉语族包括官话、湘语、赣语、吴语、闽语支(又可细分为闽南语、闽东语、闽北语、琼雷话等)、粤语及客家话这七大语言(或加上晋语、徽语、广西平话)。

欢迎来到我们的博客——《汉语酷事》!在这里,我们将带你走进汉语世界的奇妙角落,揭示华语、吴语、和闽南语中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极具魅力的语音与语法现象。本项目的初衷是展示我们对汉语族及各分支的深入探究与学习成果。借助国际音标(IPA)和详细的语法分析,我们不仅对比了新加坡华语、绍兴话、和新加坡闽南语在发音、构词和句法上的异同,还将探讨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风貌。

接下来,我们将从语言分类、语音系统(音标)以及语法构造三大部分入手,带你领略汉语族群中的多样性与奇趣。希望我们的分享能够激发你对汉语文化及其变体的兴趣,并为你提供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充满活力的语言世界。

1    三种语言的面貌:星洲的简洁、吴语的悠扬与闽南的韵味

1.1    现代标准汉语(华语 / 普通话)
现代标准汉语是以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北京)为基础音、并以官话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与书面文体的汉民族共同语,广泛通行于各华人地区。不同地区对这一标准语的称呼和地位略有差异: 

  •  中国大陆称之为 “普通话”,为法定共通语言; 
  •  台湾称之为“国语”,在官方场合中广泛使用; 
  •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则称之为“华语”; 
  •  香港和澳门虽也称“国语”或“普通话”,但粤语的使用更为普遍。

 尽管各地称呼和标准略有差异,但现代标准汉语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广泛用于各个华人地区的汉语教学和日常交流。​各地在采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受当地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变体。

当代新加坡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大概一致,总体上与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大体一致,但由于新加坡多元宗族背景及长期与外来语的接触,其词汇和语法中产生了部分独具特色的变体。实际上,在1979年 “讲华语运动” 之前,新加坡华人主要使用各自家乡话(如福建话(闽南语泉漳片)、潮州话(闽南语潮汕片)和广东话(粤语));这些汉语分支(亦称 “方言”)对新加坡华语的构造有深刻的影响。此外,由于华语教学始于共和国改革开放前期,新加坡华语在语法和词汇上既保留了近代汉语的用法,也有部分独创内容,或受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区华文的影响。


新加坡华语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 第一种是政府官方提倡的新加坡标准华语,主要用于学校教学、外交等正式场合,其语言形式与普通话基本无异;
  • 第二种是在非正式场合和日常交流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带有 “非标准” 歧义特征的新加坡式华语(新式华语)。这种分辨和新加坡标准英语 (Singapore Standard English) 和新式英语 (Singapore Colloquial English / Singlish) 相当。为了简略概括,以下会并立讨论,统称新加坡华语。

1.2    吴语

吴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中的一种语言,其使用人口主要分布于浙江、上海,和周边省份的小部分地区(江西、江苏、福建、安徽)。根据2013年的数据表面,吴语的使用人口约为8000万,主要聚集在中国大陆境内。吴语内部可大致分为五大片,分别为太湖片、台州片、瓯江片、处衢片和婺州片。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中,来自吴语区的人较少。因此,吴语在新加坡并没有形成显著的社群或广泛的使用环境,所以它并不是一个被当地人熟知的方言。

来源:搜狐

由于吴语内部分支众多,各不相同。因此今天主要介绍临绍小片中的绍兴话。广义绍兴话的范围与现今绍兴市的行政范围相差无几。但如果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绍兴话的核心区主要是越城区、柯桥、上虞,而诸暨、新昌、嵊州在语言特征上与传统的绍兴话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新昌和嵊州的部分地区。

1.3    闽南语

闽南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语言,其代表方言为厦门话。该语言起源于中国福建省南部,现主要通行于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如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中的华人社群。其中,泉漳片作为使用人数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分支,影响深远。目前全球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7000多万人。



新加坡福建话(“福建话”),为新加坡地区通行的闽语分支,隶属泉漳片,与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及台湾话同属一系,彼此高度相似。


2    结构里的乡土:星洲直白,吴侬软语与闽南豪迈

2.1    新加坡华语
在新加坡,多元宗族的背景和与外来语的频繁接触,使得当地华语在语法和词汇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与中国普通话相比,新加坡华语在表达上保留了传统汉语的一些基本构造,同时又融入了本地特有的变化与创新。下面我们通过几个语法现象来一窥新加坡华语的特色:

1. 量词:“粒”
在普通话中,“粒”通常仅用于形容极小的颗粒状物体,如黄豆、芝麻或一粒米。而在新加坡华语中,“粒”不仅适用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小颗粒,还可用来形容任何接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物品,例如:一粒鸡蛋、一粒球、一粒苹果、一粒西瓜。这一种用法与闽南语中的 [liap](粒)表达类似。
3. 副词:“才” 和 “再”
在普通话里,“才” 和 “再” 动能用于表示还没发生过的事情,但是两者之间用法有区别。
“才” 表示的是(一)事情发生得晚或迟,可想象为 “才会” 使用(例:他明天才走);(二)在某种情况下后即将会发生什么事(例:你的火候要先掌握好,才能够煮出一盘好菜)。“再” 表示的是实际的重复或是空缺的重复,也就是表示某件事进行或计划中要进行后重复进行。 例:
  • 你唱得真好,再给大家唱一个。
  • 今天没买到电影票没关系,我们明天再看好了。
在新加坡华语里,“才” 却是可以当作以上“再” 的功能所使用。普通话里是无法这样使用的,以上例子必须以“再”使用。例:
  • 我等一下再吃。 →  我等一下才吃。
  • 对不起,下次有空再陪你聊。 →  对不起,下次有空才陪你聊。
3. 介词:“被”
由于英语的影响,新加坡华语使用“被”字广泛,相等于英语表示被动时态的语法。例:
  • 信已经被投入邮箱。(The letter has been placed inside the mailbox.)
  • 这件事,立刻流传开去,成了美谈,一直到今天,还被传诵着。(The news of this event spread immediately and became a wonderful tale of the ages, which is still passed on today.)
4. 新加坡特有词汇
新加坡华语的语法和词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受历史上新加坡华人主要使用各自汉语分支(如福建话、潮州话和广东话)及马来语、英语的影响。

马来语影响

巴刹(菜市场)、苏东(鱿鱼)

粤语影响

拍拖(交往)、大耳窿(高利贷)

闽南语(福建话、潮州话)影响

吃蛇(偷懒)、礼拜(周/星期)、两点三个字(两点十五分)

英语影响

巴仙(百分比)


除此之外,从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到1979年的改革开放与新加坡没有接触,语言发展和影响来自的是和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同时保留了一些中国普通话里现在不再用的词汇。

与中国大陆不同,和其他地区相同

马铃薯(土豆)、垃圾虫

新加坡特用

黄梨(菠萝、凤梨)、德士(的士、出租车、计程车)、豆花水(豆浆)

保留古汉语/在其他地区已经不再使用

好彩(幸好)、邮差(邮递员、快递)、报聘(回访)


同时,新加坡华语不仅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还形成了许多专属于新加坡的表达方式。例如,新加坡华语中常见的专用词汇和同词异意现象,为这一方言增添了浓厚的地域特色。

新加坡华语

中国普通话

解释

(政府)组屋

公寓/国民住宅

组屋本身是新加坡华语特有名词,公寓在新加坡指的是价格相比昂贵,包括例如泳池、健身房等设施的私人高楼住宅。

还钱

结账

中国普通话里的还钱指的就是自已本身——在拖欠他人钱财的情况下把钱还给债主。新加坡的还钱也有这等意思,但同时也表示在买东西时付款和结账的行为。

“水”

饮料

“水”本身指的是开水,但是在新加坡也有着饮料的含义。例如在小贩中心买水指的就是购买饮料。

烫/热

烧水里的烧在这里作为形容词,表示温热的水,而不是作为动词去煮开水。


2.2    吴语

1. 人称代词

绍兴话中有不同于普通话的形态特点。普通话用“们”来区别,绍兴话改变主要元音来区别。

人称代词

单数

复数

吴语

华语

吴语

华语

第一人称

我 [ŋo]

厓 [ŋa]

我们

第二人称

[noʔ

倷 [na]

你们

第三人称

伊 [ɦi]

他 / 她 / 它

倻 [ɦia]

他们 / 她们 / 它们

以上吴语发音以绍兴话为基准。


2. 近指指示代词

“葛” 在一些处境时可以忽略。

  • 普通话:这只狗这么大!
  • 绍兴话:(葛)只狗介大咯!

3. 叠字

叠词是一种修辞手法,有前叠、后叠、间叠、双叠和单叠等。绍兴方言中,后叠是最常见的,其次是前叠。叠词不仅丰富了绍兴方言的词汇,而且也为绍兴方言文化注入了情趣。

后叠词

前叠词

双叠词

高耸耸(形容鼻子很高)

呱呱叫(形容对某件事情不爽)

灵灵轻轻(形容不含糊)

矮坐坐(形容身材矮小)

轻轻较(形容做事要轻轻的)

落落拓拓(形容潦倒失意)

酸溜溜(形容食物味道很酸或者表示一个人说话带有讽刺)

粉粉碎(形容一件东西碎的很厉害)

凑凑刮刮(形容倾囊而出)


2.3    闽南语

1. 三重叠形容词

闽南语中形容词的重叠现象极具特色。古今汉语中常见的重叠方式包括“AA”、“AABB”、“ABB”、“AAB”等(如“清清”、“清清楚楚”、“黑油油”、“蒙蒙亮”),但闽南语独具一格,还存在“AAA”式重叠,常用于表达极度、夸张的语气。例如:

“红红红”(表示极度红、非常红)、“青青青”(表达极度青、非常青)、“轻轻轻”、“重重重”、“直直直”、“弯弯弯”、“明明明”、“暗暗暗”

这种三重叠形容词不仅在语音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重复节奏,同时在词义上也具备了一种状态描述的功能,往往用来修饰名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能够直接传达出表达者在语调、神情与动作上的夸张与情感色彩。

2. 人称代词


数(grammatical number)
与华语主要采用词缀 “们” 构成复数人称代词不同,闽南语在构成复数人称代词时采用语音屈折构词法。该方法通过在单数人称代词后添加前鼻音韵尾 [-n] 来表达复数意义。这种构词法既保持了单代词的基本语音形态,又在微小音变中传递了数的变化信息。

包含式(clusivity)
此外,在汉语人称代词系统中,还存在 “包括式” (inclusive) 与 “排除式” (exclusive) 的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说话者是否将谈话对象(听话者)包含在复数代词中的区分。以华语为例,“咱们” 通常表示包括谈话对方(包括式),而 “我们” 在某些语境下则表示不包括谈话对方(排除式)。这种对立现象在北方方言中较为明显,而南方方言中表现不一。

下面给出一份对比表,展示了闽南语与华语在人称代词复数构词及包/除现象上的异同。

人称代词

单数

复数

闽南语

华语

闽南语

华语

第一人称

我 [gua42 / ua42]

包含式

包括谈话的对方

咱 [lan42] / 

咱人* [lan42 laŋ24]

人* [gua42 laŋ24]

咱们

排除式

不包括谈话的对方

阮 [guan554 / gun554] / 

阮人* [guan554 laŋ24]

我人* [gua42laŋ24]

我们

第二人称

你 / 汝 [li42

恁 [lin554] / 

你人*  [li42 laŋ24]

你们

第三人称

伊 [i44]

他 / 她 / 它

[in33] / 

伊人* [i44 laŋ24]

他们 / 她们 / 它们

以上闽南语发音以泉漳片(新加坡,泉州)为基准。

* 新加坡福建话的特点(源自闽南语潮汕片文法)


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闽南语和华语在人称代词构词法上的差异,还揭示了汉语内部关于包括式与排除式表达的复杂性。在其他语言中,如马来语就有明显的包/除对立:例如 “kita”(包括听话者)与 “kami”(排除听话者),这为不同语言在表达社交关系时提供了多样化的语法手段。

3    发音里的风土:星洲节奏,吴语绵延与闽南弹舌



Labial

Dental

齿

Alveolar

齿龈

Postalveolar

龈后

Palatal

Velar

舌根

Glottal

声门

Plosive

塞音

voiced

浊音

闽南 / 吴



闽南 / 吴


/b/

/d/

/g/

voiceless

unaspirated

清音不送气

/p/

b

/t/

d



/k/

g

/ʔ/

voiceless

aspirated

清音送气

/pʰ/

p

/tʰ/

t



/kʰ/

k


Nasal

鼻音

/m/

m

/n/

n


/ŋ/

ng


/ȵ/

Affricate

塞擦音

voiced

浊音



闽南 / 吴


闽南 / 吴



/d͡z/

/d͡ʑ/

voiceless

unaspirated

清音不送气


/ts/

z

/tɕ/

j



/tʃ̺/

zh

voiceless

aspirated

清音送气


/tsʰ/

c

/tɕʰ/

q



/tʃ̺ʰ/

ch

Fricative

擦音

voiced

浊音




/v/

/z/

/ʑ/

/ɦ/

voiceless

清音

华 / 吴


/s/

s

/ɕ/

x

闽南 / 吴

/f/

f

/ʃ̺/

sh

/x/

h

/h/

Approximants

近音

/w/

w



/j/

y



/ɹ̺/

r

Lateral approximant

边近音


/l/

l






3.1 新加坡华语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音系除了一些极小的差异以外相当,互相沟通并无阻碍。

1. 儿化音的罕见
在华语和北方汉语方言特别显著的“儿化”音在世界语言里其实时十分罕见的。

[ɚ] 和其他的 “rhotacised vowels” 十分罕见,出现在少过百分之一的语言里。但是很神奇的是,这个音就出现在汉语以及英语里,世界上两个使用最多的语言。

2. 方言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第一语言先是各自的家乡话,再来是其他方言,最后才是标准华语。也因为这样,华语有时候会收到自己原先接触到的方言影响,产生一些和标准华语不一样的发音。为了简略,以下为例子:
  • 龈后音(Postalveolar)在南方方言不存在,导致新加坡华语汉语拼音的 “zhi”[tʃɹ̩], “chi” [tʃʰɹ̩], “shi” [ʃɹ̩] 被念为 “zi” [tsɹ̩], “ci” [tsɹ̩], “si” [sɹ̩]。
  • 新加坡华语曾经出现一种类似缩短的第四声,可称为“第五声”。“第五声”在单元音和标准华语第一声最常出现,而在三重元音和标准华语的第三声频率最低。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新加坡频繁的各种南方方言所影响,如同方言里常见的入声念法。
每个方言也会根据语言所拥有或相比华语缺少的音而产生专属于各自方言的发音歧义,例如,潮州话因为缺少 [-n] 的尾音,会和 [-ŋ] 混淆,两者之间对他们说没有分别。

3.2 吴语
绍兴话有一下特点:
  1. 声母发音时具有明显的喉头作用。阴调字零声母有一个喉头闭塞音(例:鸭 [ˀæʔ]、衣 [ˀi]、乌[ˀu])
  2. 鼻音前置。指 [m], [n], [ŋ], [ɳ](例:~妈、~娘、~得去)
  3. 龈后音缺失。没有舌尖后音 [tʃ̺][tʃ̺ʰ],[ʃ̺],[ɹ̺],全部发成舌尖前音
3.3 闽南语

1. 浊音现象
在闽南语的声母系统中,浊音现象较为显著。相较于华语,闽南语保留了大量原始浊音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音位上:
  • [b]:例如 “文” [bun](bûn)、“木”(ba̍k)

  • [d͡z]: 例如 “热” [d͡zua](jua̍h),也有许些人音变成 [lua](lua̍h)

  • [d͡ʑ]:例如 “日” [d͡ʑit̚](ji̍t)、“[dʑip̚](ji̍p)

  • [g]:例如 “义”(gī)、“鹅”(gô)


2. 鼻音 /ŋ/ 的表现
鼻音 /ŋ/闽南语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后置(后置辅音),也可前置(前置辅音 / 声母)。
  • 前置辅音。例如 “吴”(ngôo)、“硬”(ngē)。
  • 后置辅音。例如 “英” [ɪŋ](ing)。


3. 
龈后音缺失
与华语相比,闽南语的声母系统中明显缺失一组后龈音,主要包括:[tʃ̺](对应汉语拼音 “zh”)、[tʃ̺ʰ](对应 “ch”)、[ʃ̺](对应 “sh”)、[ɹ̺](对应 “r”)

4. 唇齿清擦音缺失
与华语相比,闽南语的声母系统中缺失唇齿清擦音 [f].

5. 音节辅音(syllabic consonants)

虽然闽南语不使用龈后音群辅音(见上),但也存在作为音节核心成分的韵化辅音:
  • [m]:例如 “毋” [m̩](m̄)
  • [ŋ]:例如 “黄” [ŋ̩](n̂g)

6. 
鼻化韵
鼻化韵是闽南语的一大特色,指以鼻化元音作为韵母。发音时,软颚与小舌悬浮于中央,下不触及舌根、上不抵咽壁,使气流同时自口腔与鼻腔逸出,形成「口鼻兼音」的现象。这一语音特征在闽南方言韵母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甚至具有辨义作用。
  • 单元音

    • [a] 与鼻化 [ã]:如 “查” [tsʰa](tsa)与 “衫” [sã](sann)

    • [i] 与鼻化 [ĩ]:如 “伊” [i] (i) 与 “圆” [ĩ](înn)

    • [e] 与鼻化 [ẽ]:如 “礼” [le](lé)与 “生” [sẽ](senn)

    • [ɔ] 与鼻化 [ɔ̃]:如 “乌” [ɔ] (oo)与 “恶” [ɔ̃](ònn)

  • 双元音

    • [iã]:如 “兄” [hiã](hiann)

    • [iũ]:如 “张” [tiũ](tiunn)

    • [uã]:如 “看” [kʰuã](khuànn)

    • [uĩ]:如 “关” [kuĩ](kuinn)

  • 三元音 

    • [uaĩ]:如 “横” [huaĩ](huâinn)


Reference 参考:


新加坡华语

陈重瑜. (1983). A Fifth Tone in the Mandarin Spoken in Singapore 新加坡华语里的 “第五声.”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1), 92–119. https://www.jstor.org/stable/23757822

陈重瑜. (1986). Salient Segmental Features in Singaporean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4(1), 114–151. https://www.jstor.org/stable/23754221

汪惠迪. (2002). 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探微. 華語橋. Retrieved April 5, 2025, from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wanghuidi/wang03.htm

新加坡华语资料库. (n.d.). Retrieved April 5, 2025, from https://www.languagecouncils.sg/mandarin/ch/learning-resources/singaporean-mandarin-database

周清海. (2002). 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 玲子传媒.


吴语(绍兴话)

Ethnologue. (2017). Chinese, Wu. Retrieved fro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11213046/https://www.ethnologue.com/language/wuugue

屠国平(编). (2012). 绍兴方言语音特征与越地语言文化 .中国社会出版社.

王福堂. (2015). 绍兴方言研究 .语文出版社.


闽南语

Mair, V. H. (1991). What is a Chinese" dialect/topolect"?: Reflections on some key Sino-English linguistic terms.

闽南语中国外交保侨领保第一歌《12308咱回家》,华夏同胞全球同唱祝团圆. 中国日报网. (2024, September 14). 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409/14/WS66e53c92a310a792b3abc455.html 


王聪. (2016). “汉语人称代词的 “包括式−排除式” 对立模式研究.” 中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3), 203.


張婉瑤. (2020). "閩南方言鼻化韻及其演變研究."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 1-217.





评论